追根溯源话永安

admin2025-05-09 06:38:11世界杯比赛赛

01

永安三地名的由来

永安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底蕴。早在新石器时代,永安就有人类生息活动。永安置县之前为沙县浮流司。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农民领袖邓茂七发动沙县二十四都农民起义(含今永安上坪乡和三元区中村乡),攻城陷府,朝廷震惊。次年义军被镇压后,镇守福建都督范雄、刑部右侍郎薛希琏、巡按监察御史陈员韬先后上奏朝廷,以浮流险远、匪患、难以控制为由, 请以其地另立县治。明景泰二年(1451年)获准,景泰三年(1452年)九月建县,划沙县新岭以南二十四都上四保至三十二都和尤溪宝山以西四十都至四十三都共计13个都之地置县,命名为“永安”,寓永久安定之意。永安别名“燕城”是源于九龙溪和巴溪两水汇合于城区西部,形似燕子尾,九龙溪城区段称为“燕江”,故永安别名“燕城”。

▲永安古代地形图

永安建县时,全县总户数8240户、总人口29640人。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分坊为10图。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增坊为12图。嘉靖年间设13坊、12都、63图。明万历年间,全县设7坊,即太平、龙兴、里仁、安仁,仁义、进贤、忠义,都、图不变。

02

从浮流司到建县后

历史沿革

03

新中国成立后的

建置变迁

1958年5月,撤区并乡,全县改设了3镇24乡,即城关、贡川、小陶3镇和青水、炉丘、龙坪、槐南、西华、荆岗、西洋、大湖、坑边、麟厚、上墩、安砂、罗峰、水礁、洪田、吉山、湍石、磉竹、大陶、和平、黄历、小螺、石峰、内桂24乡。同年12月,撤销乡镇建制,改设公社、管理区、大队三级管理体制,全县共设10个人民公社。次年5月增加罗坊人民公社。1960年4月,贡川与大湖合并,罗坊与小陶合并,上坪与槐南、青水合并,缩为7个人民公社。1961年6月,撤销管理区制,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体制,共设24个人民公社、219个大队。1962年增至229个大队。1963年又增设魏坊人民公社。1966年初调整为1镇、12个公社,即城关镇和城郊、西洋、青水、槐南、上坪、贡川、大湖、曹远、安砂、罗坊、小陶、洪田公社,共有224个大队。

04

撤县改市 历史又翻开了

新的一页

1984年9月12日,永安撤县改市。城区建设快速发展,永安把群燕腾飞作为市标;同心向上作为市雕;定香樟为市树、含笑为市花。从此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范淑华 拍摄

2019年年末,永安市辖4个街道(燕东、燕西、燕南、燕北),8个建制镇(小陶、安砂、贡川、西洋、曹远、大湖、洪田、槐南),3个乡(罗坊、上坪、青水畲族乡),全市共有34个居委会,228个村民委员会,1026个自然村。永安民族结构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畲、苗、土家、侗、回、布依、壮、水、彝等族,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10783人占全市总人口3.1%。永安人姓氏甚多达353个, 占全国姓氏十分之七, 在全省乃至全国也属罕见。

改革开放以来,永安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永安成了“福建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市)”行列。它是一座充满灵气、活力、妩媚的魅力之城。

永安就像一只身姿矫健的春燕,在新时代的蓝天上展翅飞翔。

(文中部分图片由市政协文史委、住建局提供)

来源:市政协、今日永安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