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为什么很多苏北人民对它感情深厚?
admin2025-08-13 23:50:30【世界杯比赛赛】
由于通天气,可以得到天神的保佑,所以就起名叫阊门。而且,吴国的战略目的是与楚国争雄,故而又叫破楚门。在城门上建有高楼阁道,巍峨雄丽,高悬“气通阊阖”四字大匾。
早在唐朝,苏州的物产和经济就在全国首屈一指,因为靠近运河,阊门就自然而然发展为苏州最繁华的地段,远远超过了城里。
阊门最兴盛的时代,当属明清时期。
那时,从运河边的铁岭关向西一直到钓桥,是全国最大的商业贸易集散地之一,人口总数达到近百万。各色店铺、茶楼、酒肆、饭馆、货摊,比比皆是,应有尽有。
可惜,阊门昔日的繁华断送在一场罪恶的大火中。太平军东进时,溃败的清军将领马德昭在逃窜时纵兵点火,从浒墅关直到阊门,绵延20多里,四野焦土,一片废墟。
由此,阊门元气大伤,苏州的商业中心开始向城内发展,先是西中市,逐渐往东,民国以后,才有了观前街的崛起。
直到抗日战争前夕,苏州主要的金融机构和商号还在西中市一带,至今仍能找到当时颇为时尚的西式店面建筑外墙,一座座矗立着,给这段让人渐远渐去的历史留下了抚古思今的新话题。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西中市:
/西中市:隐约可见的民国风情 /
▽
走进阊门,面前是一条街。这条街叫西中市,长约453米,宽约14米,今天看来,有点破旧,有点杂乱,但也透出一种原生态的市井风情来。
在历史上,这里是进城的主干道、主河道。大约在清末民国初,许多商号就集中在这条街上。这些商号纷纷造房子,于是就占河道,店挨着店,给西中市带来了新的生机。
清代这条街是绸庄林立,一旁的德馨里,从咸丰时期开始,就是官方金库出入的代理机构。1860年太平天国进入苏州前,清政府命令,烧毁城外的商业区。极盛一时的阊门大街,随之变成一片焦土。
而后,清政府在原来的大街上,修了一条三米来宽的小路,就是现在的“西中市”。
苏州素有“金阊门银胥门”的说法,民国时期,苏州城的24家钱庄,有20家就集中在西中市。区域内有“雷允上老店”、“老中国银行大楼”等31座民国建筑。银楼、药材店,也都大量集中在这里。
五十年代以后,这里的繁华慢慢淡去。
西中市老街,属于阊门历史街坊,阊门一直是苏州最繁盛之地。
阊门历史上称得上颠峰时期的,至少曾有过两次。一次是明中叶到清中叶,一次是清末民初到30年代前期。第二次的颠峰,便是以西中市,在民国时期的辉煌为主。
西中市的第一条巷,叫专诸巷。一般人都认为,这里因为住过春秋时刺客专诸,后来此地形成了巷,人们就叫了此名。
△专诸巷
西中市的东头,南面一条巷叫吴趋坊,至少在晋代已是代表性的街道。据说唐寅的父亲,在这吴趋坊口开了家酒楼,这里当年也是黄金地段。
△吴趋坊
吴趋坊口往东,再走不过七八步路,是一座不起眼的桥,这里是苏州城内,三横三竖河道网络中,第一横河和第一竖河的交汇处,这条第一直河上,架着的一座水泥桥,外貌极其普通,却是大名鼎鼎。
东汉时,因为有个大户人家,皋伯通住在附近,此桥就叫成了皋桥,直到今天。
△皋桥
一条有特色的街,以其原有的素丽,穿过历史尘埃,展示在世人面前。许多人将西中市列为观赏苏州旧城风貌的一个免费景点。
/苏北移民:“阊门寻根”的历史由来/
▽
在苏北的泰州兴化一带,不少人称睡觉为“上虎丘”,如果这一觉还做了梦,则管做梦叫“上苏州”。
这样的说法很奇特,但并非空穴来风,细数这些人的家谱,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先祖,和许多今天生活在苏北的人的先祖一样,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由苏州迁徙至苏北的。
史料记载,600多年前的一次大移民,也就是“洪武赶散”,使得数十万江南百姓自苏州阊门迁移至苏北。背井离乡600多年,寻根问祖便成了这些昔日江南人后裔的夙愿。
“洪武赶散”是明朝洪武年间江南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移民迁徙事件,据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抑制江南地区富豪望族的势力,惩治曾激烈抵抗朱元璋部队的“吴王”张士诚旧部,也为了快速恢复经过战乱后人少地多的苏北江淮地区的经济,遂将苏州城内数十万百姓遣散至江淮地区。
不过从移民在苏北的分布和数量来看,移民们都是阊门人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苏州阊门和移民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京杭大运河是近代交通发展以前沟通南北的唯一水道,所以出阊门、入大运河,是苏州向北去水路的最佳路线。
由于移民们要过江,所以必须走水路。在苏北平原调查时,移民的后裔也多说他们的祖先当年从水路来,有的地方至今还留有正月初二祭船神的习俗。
由于阊门所处的交通地理位置,官方也就很自然地在阊门附近的驿站设局驻员。办理有关移民的一切公务。
旧时寺庙往往又是“慈善机构”,阊门外除寒山寺外还有几座大寺院,也就有条件和可能接待和临时安置来自苏、松等五府众多的被迁之民。
阊门一带也就很自然地成为迁民的集中之地。成了他们惜别家乡的标志。从苏南迁往苏北的人们,寄居他乡,不少人想回乡又回不得,只好把离别阊门时潸然泪下的情景用各种方式留传给后代,聊解思乡之情。
天长日久,苏州阊门的故事逐渐丰满,有枝有叶,在苏北平原广为流传。
来源:苏州情调,素材来源网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