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

admin2025-08-29 09:05:15世界杯比赛回放视频

继续之前的行业研究话题。上一篇《人人都该学点行业研究》讲了行业研究的重要性,今天我们讲讲行业研究的主要模块和基本流程。

一、行业研究主要模块

狭义的行业研究就是弄懂一个行业是啥(所谓界定行业边界,这里我们暂不区分行业和产业,下同)、行业是怎么运转起来的(业务流、资金流、用户流)、行业有多大规模(Market Sizing)、价值链每个环节的利益分配占比和关键成功要素(KSF)是什么、谁在这个行业里玩(主要参与方、新兴参与方、具体公司都有哪些)。

但是,只弄懂产业链环节,会觉得没有抓手、不够接地气,况且很多行业的产业链其实是相似相通的,研究几次就觉得没意思了。因此,广义的行业研究,不可避免地会包含对公司的研究。公司研究会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有:行业龙头公司有哪些?每一家龙头公司的历史发展、业务特点、组织架构、主要股东、财务数据、收入成本结构、重大事件、优劣势、产业链上下游布局、投资并购、战略合作、最新动态有哪些?从工作量上讲,公司研究的工作量一点也不少于从整体视角去看一个行业;从专业性要求上讲,公司研究中的财务报表分析,就已经是一门值得一直研究的学问了(感兴趣的可先行阅读我导师的畅销书《从报表看企业》)。

我们在提到行业研究时,通常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该到哪里去找信息呢?”——行业研究的资源技巧,是行业研究的入门,更是行研过程中需要不停地打磨和积累的。行研的技巧主要涵盖:常见的研究方法、行研的具体步骤、数据源、不同研究情境下的使用方法及数据源的不同组合方式、不同行业的不同数据源等等。

另外,行业研究是一个可以训练,需要持续积累的过程。

行研能力可以训练

研究的本质是逻辑思维的呈现。能做好行业研究的人,都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反过来多做行研,也能逐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之前面包树在“梦想的力量”公众账号发过一篇讲公开演讲的文章(如何讲话:一对多公众讲话篇),提到过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读到硕士博士的人逻辑思维会更强一点,毕竟在学校好好地做过研究,我觉得这也是券商投行一般偏好硕士以上学历的原因之一。

对某一个行业、某些公司的理解需要动态持续积累

量变到质变。最开始研究一个行业的时候,你可能会收集到很多信息,这能帮助你把行业现状描述清楚,但你很难预测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当你积累到一定的信息量,看过几个类似的行业,进行过全球范围内对标研究,跟行业内部人士混熟了,你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和判断力,甚至是养成一种sense(行业嗅觉)。真正的殿堂级分析师,是能够从行业的根源(比如内容产业的根源是人性,体育产业的起源是战斗)讲起,预测行业十年后的发展的。

取决于行业。如果你研究的行业,是十几年如一日的稳定行业,那么你可能做一次研究,一两年后回头看大部分结论还成立。但是,如果你研究的行业变化以季计算,那么你几乎每天都要更新你的行研Package。当今世界变太快:今天还跟同事聊起,说几年前,我们寄东西都还用EMS,那个时候最大的电商还是易趣……真是细思极恐。当然了,命好的行业分析师,一般是提前一点点看准了热点,并且进行孤独的耕耘的。如果你恰好在一个成熟行业开始没落的时候开始研究积累,确实要辛苦些:不是说永无翻身之日,只是说,你要做好准备耐心等待下一个周期的来临了。

二、行业研究基本流程

【准备阶段】

明确研究目的及受众

同样是了解一个行业,目的不同,角度一定不同。举例来说,同样是电商行业,如果你是帮助一家电商公司的商务人员了解供应商条款如何谈,你需要看的是商品品类、主要品类的品牌商、品牌商的经销商政策、大代理商(经销商及经销商集团)有哪些、品牌商/代理商的折扣政策、市场活动条款通常是怎样的,有没有可谈的余地?品牌商与代理商的关系如何?——重心更多地放在电商这个产业链的上游。而如果你是要决策是否投资一家电商公司,你需要看的就是电商产业链有哪些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电商行业的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当前有什么痛点,未来有哪些机会?有哪些主要公司和潜力企业?他们各自的商业模式、管理层背景、当前规模如何?而投资决策中的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看的角度又不太一样:财务投资看的是成长性,只要看涨,就买,不一定要陪伴它们到上市,被大公司收了也是很好的退出方式呢,只要资本增值最终投资人得到不错的回报就好;而战略投资更多是产业链布局、会更关注标的与现有业务的匹配度、未来的融合度、要求synergy可期。

目标受众不同,产出呈现的方式也不同。如果受众是小白,那就得从根源讲起,比如还是研究电商,最开始要讲“什么是电商”。如果受众是业内专家,如果可以,最好两句话就戳中要点,十句话内讲到痛点,不然人家就听不下去了。

另外,如果你的研究结果是要汇报给企业内的上级的(而非自己学习或创业者或投资人型行业研究),请务必明确你有多少时间可以做这件事。行业研究可大可小,时间限制是界定工作边界的一个重要参考,不然做到shi你也不会满意。跟老板也要确认好,给多少时间做多少事,集中精力在最能达到目标的那一点上打透,不然TA总是有理由challenge你的,最后双方都不落好,极易陷入扯皮。

头脑风暴

脑暴作用有二:第一,确定基本假设;第二,想想team member各自有哪些内外部资源可用。

行研脑暴的第一个主要目的是确定基本假设。确立假设可以通过集体脑暴、也可以通过个人完成。咨询中有个back of envelope理论,大意是,你对一件事情的拆解,需要能够在信封背面写出来。在行业研究中,我把这“信封背面的产出”叫做sketch a skeleton。做行业研究前,你要先有一个研究假设,按照这个假设一步一步走,如果最后证实成立或者不成立,便可以重新设定假设或者在原有骨骼上丰富血肉,每一次行业研究都不会有损失,没得出结论也是一种结论。心态要好,不能急于求成。

行研脑暴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梳理团队可用资源。这个资源可以是数据源、也可以是人脉资源。充分撬动个人和团队资源,是行业研究的一个加分项。这一点到后期行业访谈时,尤为重要。所谓Network is Everything。

确定研究方法&计划:

到底研究方法如何组合使用?可用的数据源哪些?先看哪个后看哪个?哪个时间点完成什么?这一点,如果是工作2年以上的,几乎可以跳过,因为他们已经熟练到不用分解这一步动作了。但对于初学者,刚开始需要勤于与有经验的人沟通、了解可选数据源和各数据源的质量预期、不然一开始做就两眼抹黑了。另外,阶段性产出也要有所规划,这就回到前面说的“行研可大可小”的问题上了。

【进攻计划(具体实施)】

收集数据:最为费时,也是大家最想了解的部分。下一期就会开始讲收集数据的方法和常见数据源。这里不赘述。

整理存档:个人知识管理、团队知识管理。存档这件小事,看似没有技术含量,实则大有学问。对于需要持续积累、且相对严谨的行业研究工作,以一种逻辑化的方式整理数据并且归档,其实是积累个人和团队数据资产及研究能力的过程。做过行业研究的人都会有感觉,如此大量的数据信息,怎么存放能够便于之后的索引、回顾、更新?看到一篇很好的微信文章,如何积累成自己的知识?这里面涉及到收藏夹、文件夹、文件命名、Workbook的整理、信息的归纳、各种办公软件的使用。最重要是要一种知识管理的意识。我的经验告诉我,归纳整理是会有力量的。

解析数据:哪些数据分析结果有意义?数据分析结果意味着什么?是否能够充分支持结论?切忌生搬硬套,务必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客观,对于分析师来说,是不容易的。

沟通结论,产出呈现:呈现的技巧、PPT技巧、汇报技巧、演讲技巧,归根到底都是逻辑的问题。

以上就是行业研究的主要模块和基本流程。后续会从“收集数据”开始逐一展开。

后记:最近朋友圈里好多人转发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我是这么理解的:如果你只是靠经验堆积被动成长,工作十年之后,你会比刚工作的人更懂一些事情,但是你会发现你并未成为专家。我们都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有没有一个方向是你想要持续积累的?在做每天的工作前后,你有没有思考过你做每一件事情的准备和获得是什么?你是不是有意识地复盘、梳理、分享、切磋、打磨你的经验技巧?你是不是可以预见到自己成为专家的那一天?

最后,分享早上看的一句鸡汤,是朱德庸的“人生这样你那样定律”中的一条。人生如梦是幻相,只是有人建了富丽堂皇的宫殿,有人只搭了漏雨透风的帐篷,过程还是大不相同。

积累吧,骚年!

注:此文章已同步发送在“梦想的力量”微信公众账号,感兴趣可自行关注。

友情链接